2022/1/15 更新 更正表述细节,更正 JHL7440 设备PCIe 拆分 错误表述,新增 雷电4 线缆相关内容,Q&A 部分新增 Thunder Spy 相关内容;新增 XPS 15 9500 的设计案例 作为 Titan Ridge 的主机设计案例,附录部分 增加 6540主控 运行状态参考

2022/2/15 更新 优化表述细节,优化部分表格,新增 JHL6240公模案例,新增 有关 JHL7440 与JHL8440 对DP alternative mode 的支持内容,新增 miniStack STX 案例

Introduction

由于 Thunderbolt 技术以及相关的产品一直在 intel 自己的管制之下,加上NDA 的泄密控制,因此本文的很多信息没法找到很直接的技术文档来佐证,所以本文是参考而非指南,请注意了。如果作者后期能拿到 intel 的相关文档 也顶多删掉谬误内容而非更新

由于我们关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 基于 Type-C 的应用,因此文章核心是关于Thunderbolt3和4 的 主机/设备而非更早的 基于 mini DP 接口的 Thunderbolt 1代 和 2代; 对于 USB Type-C 的生态,USB-IF 推出了进一步的 USB4 规范[1],这个东西不是本文的重点,我也许会提到但不会去展开

早期雷电的简要介绍可以参考这篇:

此外的话,在 DP1.4(HBR3) Alternative Mode 普及以后,确实雷电 类的应用被挤压到相对边缘的位置了,但其实 雷电应用的必要性或者价值高低也不是本文的重点,这类讨论恕不奉陪

建议有一定计算机硬件 以及 数字电路 知识的基础再尝试阅读,本文没有考虑照顾小白的理论基础

全文大约 24K 字,由于信息量庞大以及考据量过多,近期应该还会有两三次较大规模的更新提高完成度,按照传播学理论来讲,字数越多 内容越深奥 ,愿意看的人越少,我有点好奇会有多少人真的能把这篇给看完。

我写到一半的时候发觉其实把文章拆成至少三篇 更合理一点,但一方面我对太监/挤牙膏深恶痛绝,另一方面也不想在每个分篇里复读 基础知识,所以想想还是合在一起了

结构上会和上篇一样,由主机口的结构起始渐入 设备的领域,毕竟主机口的性能才是决定最终一切性能的所在

不过各部分关联性并不是很强,不要被过于庞大的规模吓到,建议按照目录 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

List of Noun Explanation

DP MST:全称 DisplayPort Multi-Stream Transport (DP 多流传输)也有称作DP 菊花链,一种单 DP输出 多个不同画面(不同显示器)的技术,多个画面输出共享带宽

eGPU: 全称 External GPU,即外置GPU/外置显卡

PD:全称 Power Delivery,虽然通常跟 Quick Charge以及 华为的 SCP,步步高系的 VOOC等技术合称为快充技术,但是Power Delivery 其实是目前 Type-C 生态的核心支柱, DP Alternative Mode 以及 Thunderbolt Mode 等 USB-C 进阶模式都依赖 Power delivery 通信来进行前期配置

待定,会根据反馈增加

Q&A Fast Review

不同于 之前的 DP Alternative Mode,Thunderbolt 是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或者说技术社区 Thunderbolt™ Community [2],然而遗憾的是 Thunderbolt™ Community 贴出来的技术资料在不少地方掩盖了参数细节,导致其提供的技术指标 会与实际产品的性能相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