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前言》
今年過年期間,我在 Clubhouse 上待了好一段時間。在那段期間,我發現我隨便點任何人的自介頁面看,大家都是好像很厲害的 YT、IG 網紅。而且有好多談「創業」的房間聽眾都好多,裡面都是在談如何變成網紅、如何經營社群、如何接業配、如何帶貨賣東西。
在那段期間,我很震撼。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網紅跟想成為網紅的人!
另一方面,我這幾年也遇過好幾位很有想法的年輕人。他們很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更多人,讓大家關注某些領域、某些議題、也希望能對社會有更多正面影響。他們很努力演講、寫文章,也很希望能成為有機會影響更多人的 KOL。
所以在台灣,現在有非常多年輕人或是想開創事業而當網紅,又或者是想開拓影響力而當 KOL。以往我都會鼓勵我的學生選定議題領域深入耕耘,多多分享自己的想法跟見解,讓社會看到不一樣的思維也逐漸建立自己的影響力。
如果廢文不算,只看教育議題的話,我自己應該算是這方面的 KOL 吧。但這幾年下來,我自己經歷過的一些潛在風險,我覺得是很多想成為網紅、KOL 的朋友沒意識到的。所以想來探討一下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《蹲》
幾個禮拜前,跟好友、工業設計大師 謝榮雅 的一場網路直播對談。他問我,葉老師你的簡報能力是怎麼養成的?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在他問我之前我真的沒有特別想過,是他問了、我思考後才發現到我的簡報能力是怎麼養成的。
在那時候,我思考後跟他說,我發現我的的簡報能力,其實是我從美國留學期間開始教書,到現在二十年的教書生涯所磨出來的。不管在美國還是台灣,我每門課程教不同的學生、教各種不同課程的素材,我都要去思考我這門課學生的程度怎樣?這幾年學生的口味變得如何?我要怎麼設計呈現我的教學內容,才能讓大多數人有興趣聽、有聽得懂、有動機學?
就在這樣子磨了 13 年,累積了許多自己的方法、成果、跟論述,我才在 2013 年開始到處演講教課,談教學、談簡報。至今講了超過七百場演講,在教育、簡報教學這些議題上,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聲量。
榮雅聽了我的回答,他很有同感地說,在他拿到第一座國際設計大獎之前,他默默無聞地窩了十六年做設計。拿到第一座大獎後,他累積十幾年的設計功力跟獨特設計風格被世界看到,便開始得獎連連,影響力也隨之而來。
不只榮雅,我幾位當老師的大神好友:藍偉瑩老師、張輝誠老師,他們也都是在學校教了十幾年書,積累了許多自己的經驗、方法、創見之後,才開始了分享之路、終成一代宗師。
我從榮雅、還有觀察好幾位各領域 KOL 大神的歷程,我發現影響力能長久的,都是在大鳴大放之前,蹲了很久、積累了至少十年以上的經驗與努力。如果沒有足夠的累積,很容易成為網路的流星,一閃即逝,而且很危險。
《掏空》
怎麼說呢?我就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。2014 年開始談翻轉教學之後,我那時候到處被找去演講,幾乎天天坐高鐵,巔峰時期甚至一週有十場演講、每場三個半小時。這樣瘋狂的演講行程,固然讓我增加了許多認同我的追蹤者,但過了兩年,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:我被掏空的好快。
十二年教學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種種創新教學法、成果、論述,就在那兩三年間,很快地一直輸出出去。我很焦慮,因為我沒有時間累積新的東西,眼看著自己就要被掏空光了。怎麼辦?
每個人每天只有 24 小時,當你把時間都拿去輸出,就沒有時間輸入、也沒時間創造跟累積。長久下來,你就變成一個總是老調重彈的人。誰還會對你說的東西有興趣呢?
也差不多在同個時期,我決定了要自己辦學、創辦無界塾實驗學校,我們要用創新的方式來教國小、國中、高中的學生。我的演講也刻意地減少了,把時間花在無界塾、還有 PaGamO 的創業上。